在全球 LNG 运输船建造市场的激烈角逐中,一场看似普通的订单交易,正悄然改写着行业版图。近日,由希腊航运巨头 Peter Livanos 掌舵的 GasLog 公司,计划将最多4艘LNG运输船订单投向中国船厂,这场 “东进” 之举不仅打破了其十余年的韩国订单传统,更折射出中国造船业在高端船型领域的崛起之势。
老牌船东的 “战略转向”
GasLog目前运营着22 艘运营船舶横跨全资、合资与光船租赁模式,构建起能源运输网络。过去十年,其新船订单始终牢牢锁定韩国船厂,韩华海洋更凭借工艺与稳定交付,成为 GasLog 的 “御用建造商”。此次转向中国,GasLog 显然经过深思熟虑:2 艘确认订单搭配 2 艘备选订单,计划于 2028 年交付,时间节点匹配全球 LNG 贸易量激增的预期,而中国船厂在建造周期与成本控制上的优势,或许正是撬动订单转移的关键支点。
中韩船厂的 “隐形较量”
GasLog 的选择,本质上是中韩造船业在 LNG 运输船领域的一次实力对垒。韩国船厂凭借先发优势,其在薄膜舱、低温材料等核心技术上的积累,曾令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。但近年来,中国船厂通过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,已悄然缩小差距:沪东中华、江南造船等企业接连交付大型 LNG 运输船,不仅实现国产化率超 60%,更在智能化建造、定制化设计上展现出独特竞争力。此次 GasLog 订单的 “破冰”,正是中国造船业从 “跟跑” 迈向 “并跑” 的生动注脚。
行业变局中的 “蝴蝶效应”
这一订单的影响或将远超表面数据。对 GasLog 而言,多元化的建造渠道既能分散供应链风险,又能借助中国船厂的成本优势提升船队竞争力;对中国造船业而言,赢得国际头部船东的信任,意味着叩开高端 LNG 运输船市场的大门,为后续订单积累口碑。
从地中海到东海,GasLog 的 “东进” 选择,恰似一场行业变革的预演。随着能源格局加速重构,LNG 运输船需求持续攀升,中外船厂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。未来,中国船厂能否借此机会改写行业格局?这场由一纸订单引发的 “蝴蝶效应”,值得所有航运人屏息以待。
参考资料综合自振邦天然气LNG新能源
经济日报-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2日讯(记者 王婉莹) 供暖季以来,“日消费量保持在9亿立方米以上,每天动用近1亿立方米,国内气田保持高负荷生产,日均产量同比增加近2000万立方米,人民群众取暖用气得到较好保障。”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22日表示。